首页微信阅读阅读教育微信文章外滩教育微信公众号文章

“国际教育”对中国家庭意味着什么?

看点 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参与国际教育,如送孩子读双语学校、上国际课程、出国留学等等。但什么是真正的国际教育?让孩子接受国际教育,对中国家庭意味着什么?继分析“国际学校的各种坑”、“香蕉人与TCK”之后,本文作者又为我们带来了这篇讲国际教育与国际学校的文章。在她看来,对中国人而言,只有找到自己民族性的表达,才能实现真正理想的国际教育。


按:本文经授权转载于公众号“爸爸真棒”(ID:babazhenbang)。


|爱娃编辑 | 闻琛


要思考国际教育,必定要厘清的概念就是“国际化”

先分享一下龙应台对“国际化”的理解:

不论是北京还是吉隆坡,香港还是台北,都有一个“国际化”的共同面貌:星巴克、7-11、好莱坞的电影,到处都是。生活的韵律也与国际同步:2月14日买花过情人节,10月底戴上面具参加“万圣节”变装游行,11月有人吃火鸡过感恩节,12月广场上万人空巷庆祝圣诞节,年底,放烟火、开香槟,倒数时,亲吻你身边的人。


“国际化”现在成为一个举国上下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是,慢一点,究竟什么叫“国际化”呢?


按照字义,就是使自己变得跟“国际”一样,可是,谁是“国际”呢?变得跟谁一样呢?是变成英国美国,还是印度菲律宾?


真正的“国际化”不是移植别人的节庆,不是移植别人的语言,不是把你自己变得跟别人一模一样。


“国际化”是一种知己知彼。知己,所以知道自己安身立命的价值。知彼,所以有能力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诉别人我的不一样。


“国际化”是你懂得使用国际通用的语言、方法和技巧,来把自己民族最特别的东西推销出去,让外面的人看得懂,听得懂,认识你。


“国际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


全世界有6600家星巴克,全世界只有一个紫藤庐(台北的古迹)。“国际化”不是让星巴克进来取代紫藤庐;“国际化”是把自己敞开,让星巴克进来,进来之后,又知道如何使紫藤庐的光泽更温润优美,知道如何让别人认识紫藤庐。


从龙应台的观点来总结,“国际化”要求人两点:

一是要懂得世界。懂得语言、文化差异、思维差异;

二是能够让世界懂得你。你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能够说明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


要把这两点做到平衡估计蛮难的。现在看教育界,一方面是国际游戏规则还没普及,另一方面是我们自己教育里的民族性也捉襟见肘。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好的国际教育?


是外语培训吗?是参加“洋高考”SAT吗?是学习英国、美国、加拿大的课程吗?是出国去参加夏令营吗?是去国外留学吗?是一定要大把砸钱的吗?是少数人的专享吗?


世界联合学院(UWC)常熟校长华晓杭女士说,都可以是,也都不是。

国际教育是什么呢?

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说法,国际教育应该给年青人提供了解世界性问题的知识,培养他们对于世界性问题的关注和解决世界性问题的决心。


换句话说,国际教育是培养各国学生对于世界性问题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在各大国际课程中,最具国际化特色的当属IB。IB在诞生时的理念就是让年轻人明白“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但他人的意见也可能是正确的”。


国际教育的精神一定是开放、多元、包容的。单一的中国教育不是国际教育,单一的法国教育、英国教育、美国教育也不是国际教育。这个教育体系中包容的文化元素越多,国际化程度就越高。


什么是国际学校呢?

答案太复杂了。一方面是国际学校在国内的类型就很复杂,有政府公办的,有大使馆办的,有民办的,有公立的,要细分下去,两只手都数不过来;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国际学校的理解和需求也很复杂。简直就是一千个家长心目中就有一千种国际学校。有人觉得看课程和师资,有人必须要求学生有外国人,有人光看学校每年海外学校录取率,有人啥都不仔细看,光看学校名字里有没有“国际”二字……


依照UWC华晓杭校长的划分,如果我们画一张如下的图,横轴从左到右代表国际化程度递增,纵轴从下到上代表中国化程度递增,那么我们大致可以得到这样一张中国的提供“国际教育”学校的坐标图。


寻找我们自己的民族教育

说到这里可以插个题外话,我们的真正走向国际的“民族特色”是啥?

以前,我们的印象是这样的:

新鲜的眼睛,才能发现新的传统

龙应台跟一个英国的知识分子谈话,有一次曾经问他说,有什么书是你这一辈子来每两年必读一次的?他说是《圣经》。龙应台说是《庄子》,她每两年一定会翻过来重新读一次。每一次都会有新的认识,从来没有让她觉得这是旧书。龙应台从十岁开始,父亲教她们背诵《古文观止》。到现在几十年之后,每一次看了都有新的体会。所以龙应台说,传统绝对不是一个死的东西,死了的不是传统而是你自己的眼睛,传统永远是活的。


只是看你自己当代的人有没有那个新鲜的眼睛跟活泼大胆的想像力,去重新发现它,找到它。全球化跟国际化这样子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它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可能是,你到底找不找得到那一个铁轨跟铁轨衔接的地方。


所以说,要找到“民族的”精华,恐怕还得先“国际化”才行,如同一百年前的民国涌现的教育思想家们,都是先上的私塾,打的国学底子,青年时期再留洋,然后再回到中国,开创了中国当代的教育。没有一双国际化的眼睛和崭新的思维,恐怕也很难创造出新的民族之精华,只是在老祖宗的故纸堆里打转转罢了。

中国文化的觉醒从家长开始

我曾看过台湾道禾书院创始人曾国俊在TED上的演讲,很受启发。他本身是艺术家,也是云门舞集舞蹈教室、北京德泮书院、北京培德书院的创办人。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就是“华人教育下一步”。


他说,我们现在的教育,其实还处于OEM、代工业的阶段。课表一摊开,里面全部都是西方的逻辑,没有东方的逻辑。百年来华人世界几乎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教育。


我们过去由于落后向西方学习,这无可厚非,但现在的我们完全有能力和条件,把东方文化之美找出来,寻找华人文化中的现代性、独特性、未来性,而不是陷入复古、守旧、传统、保守。


比如,在台湾的道禾,非常鼓励家长在家自学。例如古琴、书法、茶道。中国最特别,所有的文化都有一个载体,而那个载体会触类旁通。做有文化的中国人,自己得先试,而后才能去怪别人。重要的是自己先爱上一件事,然后好好做那件事。很多家长并不理解这个秘密,整天像一只花蝴蝶,带着钱包到处付钱,到处想学,结果什么也没学到。


他说,你不肯定自己,不了解自己,你也很难真心地肯定别人。了解自己,肯定自己,喜欢自己,进而有能力欣赏和肯定别人,这就是国际化。


我好喜欢最后这段话。真正理想的国际教育,既不是不假思索地“全盘西化”,也不是只用“民族”二字遮盖不自信和恐惧,而是要找到自己的位置。首先,就是重新认识中国的文化,不见得一定要去私塾、书院,但是如果用心去找,一定可以发掘出一些适合我们自己的方式,找到中国人自己的表达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探校录|少年书房|家长课|数学思想

学英语大考场|美高党国际课程

小留学生日记|批判性思维

钢琴课酷老师写作课牛娃录排行榜


喜欢就点赞

免责声明:由于网络信息更新速度快、来源较多,当您在查看好东西(www.haodonxi.cn)所整理的信息时,企业的信息可能已经发生变更,请慎重核实,"好东西"不做任何形式的保证和担保。"好东西"信息来源于网络"好东西"不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负责,请用户慎重选择使用该信息。"好东西"业作为信息获取平台不参与用户间因交易而产生的法律纠纷,纠纷由您自行协商解决。

投诉方式:511543066@qq.com,是处理侵权投诉的专用邮箱,在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请您尽快联系悉"好东西"工作人员处理,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给您答复,感谢您对"好东西平台"的关注与支持!

日最新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