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微信阅读阅读新闻微信文章VICE微信公众号文章

我天天和小孩打交道,自己却不想生孩子

作者:柯晗

编辑:Alexwood

“三十而立” 这个标准过时了吗?看看周围人的生活,似乎是没有。这个时间点上,男性觉得自己必须 “立起来” 了,女人则进入一个结婚生子的焦虑期,好像 “安定下来” 就是人生最值得赞美的成就了。于是说起这个话题,人人就一身疲惫,好像三十这个数字真的催人老。然而非这样不可吗?三十岁真老了吗?它本身不过就是个数字而已,那么与之相关的压力从哪来的?又凭什么啊?

我们打造了这个新的专栏,想把这流传了太久的四个字改一改,告诉你年龄一点也不重要,你的人生依然存在与 ta 们不同的另外一万种可能 —— 因为你才 “三十而已”。

不久之前我一时兴起在豆瓣发了一条这样的广播,大意是从我的职业经验出发,如果不是天性特别爱孩子,生养孩子是非常辛苦的,真不想生就别生了。

这条广播得到了不少支持,也果不其然受到了很多反对甚至抨击。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我也做好了受攻击的准备。尽管出于理性我依然不理解有些人为什么要因为别人不生孩子而生气,但同时理性也让我了解人类在刻板印象面前的身不由己:女人和母性、温柔、感性、爱孩子、顾家这些性别刻板印象的固定结合,可能已经通过文化和后生效应稳固在基因表达里,以至于任何有违此的女性形象,包括不想生孩子,都很容易招来毫无来由的反感。

女人到了30岁上下,大多会在荷尔蒙变化、生理生育期限的靠近和社会压力的裹挟下,来到 “生孩子” 这个纠结关口面前。如果说单身、未婚,都尚有 “解决” 的希望,30岁以后无孩,在一个比较父权的环境中,很多人仍会把你看成一个逐渐衰败并每一天都在持续浪费着的行走子宫。

一个美国女作家曾精确地描述这个阶段一部分女人的状态。她说,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女人不是想要孩子,而是不想没有生过孩子。我也在30岁上下经历过这段时期。我是个从来催产素水平不高,也不曾被成功植入对孩子的渴望的人。结婚生子当妈妈这些画面,几乎从未出现在过我的想象里。但30岁后有那么一阵,我总觉得不知为何但很需要怀孕生孩子,很需要这个在子宫彻底失去生育功能前利用一次。那也是我开始读博的时候。

博后实验室工作用的儿童头戴式眼动仪 作者供图

30岁之后,我成为了婴幼儿认知神经研究员。三年工作中我收获其中一件事,就是坚定了自己对孩子及生育的兴趣淡薄。

不要误会,我并不厌恶孩子 —— 年轻时确实 “厌恶” 过,然而年长之后我发现那种厌恶其实是建立在对孩子和有孩子的生活的幻想上。小孩本身并没有那样令人厌烦,至少不比很多胡搅蛮缠的成年人更令人厌烦。通过工作和思考,我清楚了自己在情感上不热衷于生育和孩子,也在理性上能接受不当母亲的人生。

成为一个婴儿研究员,每年几乎一半时间在和各年龄段的孩子相处,工作几乎相当于半个保育员。经过这样的几年工作,除了接触过的婴幼儿数量,我对于母亲的生活也有远超一般未婚无孩人士的了解:现在的婴儿提篮已经经过多年的设计改良,但装上一个婴儿依然很沉,而大多数妈妈都是单手挽的,因为另一只手要拿背包。一个典型的妈妈包是跟时髦、小巧毫无关系的。它得宽背带,因为结实;都是布制,因为需要轻;还得防水,鬼知道什么东西可能漏在里面。每次带孩子出门,你都得带好孩子喝的水、吃的零食、纸尿片、纸巾、卫生湿巾、孩子的玩具、安慰奶嘴等等。觉得没必要那么周全?我在无数次实验中遇到孩子哭闹,都是靠妈妈们立刻从包里掏出零食、玩具、奶嘴解救的。

准备脑电实验 作者供图

人人都应该更多认识到,在这个把大部分育儿责任推给母亲的社会里,母亲的生活可以辛苦到什么程度。我不是要吓唬未婚单身人士,但在做育儿决定前,多了解育儿生活的压力确实有助于做好准备。

当然,虽然母亲们会抱怨睡眠不足,看起来压力也很大,但她们和孩子相处时的快乐也是非常明显的。只不过这种快乐并没有打动我。在了解母亲生活后,我明确了自己能够容忍孩子的程度,并不足以让我过哪怕一年这样的生活。

我不喜欢因为忙于照顾孩子而累得脑袋空白的自己,也不怎么享受跟小孩子说娃娃话和陪他们玩。有时确实能遇见特别可爱懂礼貌的孩子,但送走他们之后,轻松感依然远大于被他们的憨态滋润的满足感。不管多可爱懂事的孩子,相处两个小时后,我就非常想把他们交回给家长、跟他们说再见了。有人可能要问孩子爸爸在哪儿。对对,不错的男性伴侣的确会帮助育儿,但生产对女性身体包括大脑结构的改变,决定了孩子的影响对女人来说不可能和男人一样。我还记得大实验组的管理人,一个坚韧的德国女人,在博士最后阶段把孩子交给丈夫自己闭关赶论文时,在办公室转着圈一遍遍说:“太可怕了,见不到孩子的感觉太可怕了”。

当然,不热爱婴幼儿并不妨碍我做好儿童相关的工作。从读博到博后,我先后使用的研究方法有脑电和头戴式眼动仪。试图给婴幼儿戴帽子的实验技术,在婴幼儿研究中都算比较困难的,因为要求额外的耐心、技术和想象力。我需要同各年龄段的婴幼儿沟通、安抚他们,同时向他们的父母展现熟练的态度和全面的知识,这对获取他们的支持很重要。而我的数据收集速度和试验成功率都不错,以至于当我坦白自己其实不那么热爱孩子后,上司还很吃惊:“可你看着很擅长跟孩子相处呢。”

新玩具:儿童头戴式眼动仪作者供图

其实这没什么,理解和照看儿童依靠的并不是和女性身份挂钩的什么 “天赋” 或 “本能”,而是技术。这么说又会有违女人感性、有母性的刻板印象了,但这就是事实,科学事实。婴幼儿并非无法沟通的外星人,他们也是人类,只不过是机能发育还不完全、思维方式也不大一样、需要特殊照顾和理解的小型人类。熟悉、训练,加上基本的同理心和成年人的心智,谁都可以胜任养育照顾他们的角色,包括男人。

关于生不生这个问题,既然我已经明确了自我感受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对人类繁衍意义的思考:我个人对人类繁衍是否存在不可推卸的义务呢?这一点我在有一天和主攻语言进化的男友聊天时解决了。

男友向我介绍了文化基因的概念。对人类来说,传承生物基因早已不是繁衍的唯一方式,文化进化理论认为文化基因和生物基因共同承载人类社会信息的传承演变。大到伟大的思想、划时代的技术,小到快速变化的流行趋势、思想潮流,都不是通过生物基因来传播/传承,而是通过文化,迅速且深远地在着更广泛的人群身上延续了下去。而且,生物基因不仅演化缓慢,现代人类也早已不需要依靠传递有存活竞争力的遗传基因来为种群求生。所以呢,虽然我未必能创造出被传承或广泛传播的文化基因,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个人的生物基因对于人类的进化或存活,已经没有绝对的传递必要了。这么一想,我就坦然接受了自己不为人类基因河添砖加瓦的决定。

再者,全世界孤儿多达1.47亿。这么多孩子没有人照顾,万一将来实在想要孩子,领养也是个很好的选择。

实验室 playground 的模样 作者供图

其实呢,在一个理想的世界,我根本没有必要解释这许多 —— 这是私人的决定,私人的思考,不伤害任何人,也不需要被任何人 “担待”。但奇怪的是在目前的社会,女人要是说不爱孩子或不生育,总有人觉得和自己有关。如我这样的普通人,大概也就被不熟的人贸然问问,而像颜宁这样的顶尖科学家,生育问题竟还被人发到知乎上问如何评价。与其问 “如何评价”,我们更应该问的是 “为什么要去评价” 吧。

世上有我这样催产素不怎么丰富,天生不热衷于孩子的女人。我对于这一点确信了之后,对时间的紧迫感似乎的确松弛了一些 ——对我来说,30岁不是生育期限,35岁不是,40岁也不是。还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女人,而且会越来越多。希望社会对此能够冷静点,接受现实,尊重做母亲的女人的付出,也尊重不做母亲的女人的选择。

有人叫他 “湖南滑板教父” ,他要给你看看什么是 “Keep It Real” | VICE 爱看


免责声明:由于网络信息更新速度快、来源较多,当您在查看好东西(www.haodonxi.cn)所整理的信息时,企业的信息可能已经发生变更,请慎重核实,"好东西"不做任何形式的保证和担保。"好东西"信息来源于网络"好东西"不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负责,请用户慎重选择使用该信息。"好东西"业作为信息获取平台不参与用户间因交易而产生的法律纠纷,纠纷由您自行协商解决。

投诉方式:511543066@qq.com,是处理侵权投诉的专用邮箱,在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请您尽快联系悉"好东西"工作人员处理,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给您答复,感谢您对"好东西平台"的关注与支持!

日最新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