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微信阅读阅读趣玩微信文章一人一城微信公众号文章

父亲花50年种下一株会越走越远的神草,他用5年将它接回家,还决定要用一辈子去守护



2009年,《仙剑3》火了,我却是被里边的人名吸引的。徐长卿、景天、雪见、龙葵、重楼、飞蓬……6个名字,也是6种中草药。


中草药的名字,几乎个个都美得能做人名。合欢、忘忧、忍冬、扶桑、含笑,最爱的还是“当归”,像在呼唤离家的人。


而在我看来,父亲种的三七,是“当归”的反义词。


每一次三七成熟收获,父亲都要换一个地方再次种植。十公里,五十公里,一百公里,两百公里……他的三七地离家越来越远

三七被李时珍称为“金不换”,和人参同属,人参补气,三七补血。“北参南七”,皆为中药之最珍贵者,名副其实的“中药之王”


从我有记忆开始,就记得父亲在地里守着三七的样子:穿灰蓝色的衬衣,青色的裤子被卷到了小腿中间,本该戴在头上的草帽,永远都被挂在脖子上背在背后。


看在眼里和捧在手里的,一直是三七。


懂事之后,我明白了三七的生长习性。原来,一株好三七,要长三到七年,一块土地种植过三七,未来二十年都无法再次种植,很多人尝试过,但根腐病非常严重,甚至会导致绝产。


所以每个人的三七棚,才会离家越来越远。




偶尔跟父亲一起在三七棚里住,打几个桩子,用油毛毡盖着,再用灌木围起来,就成了一个棚子。


山里没有电,微微的煤油灯里,我听着父亲给我讲起的,关于三七的故事和传说:三七是李时珍口中的“金不换”,也是古人眼里起死回生的神仙药草。


父亲还说,我是他的孩子,三七是文山的孩子


我是王麟猛,云南文山人,一个不安分的七农,一个背着父亲愿望一直往前走的人。



父亲对于三七的执念,来自于少年时期。


少年的父亲学的是铁匠,日日围在火炉边,过度劳累导致毛细血管的破裂,休息不好嘴里总会流血,后来奶奶拿了些三七粉给父亲吃,这才有缓解。在父亲看来,三七救了他的命。


22岁那年,他成了村里第一个种三七的人,一种就是50多年



而我对于三七的执念,全部来自于父亲。


数不清有多少个夜里,我和他一起守在三七棚里,夏天的时候打雷下雨,雨会刮进油毛毡里打湿被子;冬天夜里寒风钻进油毛毡,露在被子外的头是最冻的。


父亲总把我带在身边,像要把他对三七的情结,都传递给我


三年过去又三年,每次去找父亲,都要走更远的路,那时我才体会到,三七的连作障碍,不止对父亲来说不方便,对所有种三七的人来说,都是一个跨不过去的坎。


文山的人,离家越来越远,种出来的三七,却再比不上过去的。


望着父亲守着三七的样子,我进了农业学校,1998年毕业,我进了文山市三七特产局基地科。


在我真正开始接触三七的几年里,我和父亲的交流再次多了起来,我们每天谈论三七的长势,交流三七的种植技术,设想三七丰收之后的喜悦。


但交流中,父亲担心的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文山的土地面积有限,一旦能够种植三七的土地都被使用过,三七该怎么办?种三七的人们,又该怎么办?


种三七就像打游击,打一枪就得换一个地方


而在文山州,3万多户辛勤劳作的七农,一直种着三七,也一直面临同一个问题:下一次,去哪种?


七农们不止一次找到三七特产局,希望我们能够拿出一套技术,帮助他们将三七连作的难题解决。我跑过很多地方寻找知名的专家学者,但总是无功而返。


从古到今,这几乎被列为一道无解的难题。


甚至开始有权威媒体报道,在2020年至2025年,文山将出现“地荒”,再无一块可以种植三七的土地。


很多年之后,或许我再也无法和后辈说起,关于三七的传说和故事;三七也会实实在在成为李时珍口中的“金不换”——消失了的东西,有钱也换不来

一旦出现三七荒,我国中医药相关联行业将面临重大危机,众多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成药将成为无源之水


有人试图用大量农药来克服老地种植的根腐病。


有人开始到州外寻找合适的土地,七农们为了寻找土地,每年要跑五万多公里的路,在他们看来,找地比找媳妇还难


但根本问题,依旧无解。


2010年,父亲过世,那是他不再亲自守着三七的第四年。临走之前,他拉着我的手叮嘱,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脑袋里闪过无数个和父亲一块守着三七的夜晚,头一回哭得不像个男人。


父亲离开了我,三七离开了文山


我骨子里的三七情节开始发酵,为了让三七“回家”,我决定啃一啃这块硬骨头:让一块种过三七的地,下一次还能继续种三七。


2012年,我创立了“七麟三七(我的三七品牌),在平坝镇选取了80亩地,开始我的第一次技术试验。


母亲不理解:“明明不用这么辛苦的。”

妻子不支持:“好好的日子不过,图什么呢。”

同行不信任:“这么多年,这么多专家都解决不了的难题,别白费力气。”


我还是去做了。


石灰、高温、农药等各种土地处理方式,我都试过,结果却是残酷的,我失败了。


后悔吗?”很多人这么问,可我没回答。


第二次、第三次……我把所有积蓄和精力都投入进来,像过去的父亲一样,天天守在三七棚。时隔多年,父亲的孩子开始照顾文山的孩子


我的执着引起了一些关注,

央视农业频道为我做了专题片

《高山上的种植能手》

中国首席土壤消毒专家、

中国农科院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曹坳程老师也来了。

他帮着我,到基地指导试验,

提供药水、消毒处理剂等技术支持,

通过不断实践,终于取得初步成效。

经过七麟三七高效连作技术处理的土壤,生长出来的三七根腐病可以控制在5%以内;肥料用量降低30%左右,三七根系发达,品质更优,皂苷量更高,每亩可增产20%—30%


我根本忘不了,

我从老地里挖出

第一株根茎健康的三七

时候的高兴劲儿。

离开文山的七农们来了,他们惊叹老地里的三七,竟然可以长得比他们的还好。


专家来了,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崔秀明博士研究三七几十年,了解我的技术之后表示,这是他所知的缩短三七轮作时间最有效的办法。


我带着孩子来看我的三七地,把父亲曾说的那句话送给了他:“你是我的孩子,三七是文山的孩子。”

我与母亲


五年了,七麟三七基地规模现已达到了1010亩,年产优质三七十多万公斤,三七连作技术惠及七农100多户。


七农们终于不用再像打游击似的,终于可以在家门口种植三七了。


父亲的愿望,也终于实现了。


我给三七请了“保姆”,首先使用了整套三七物联传感监视系统,全面记录每一天的风向、温度、湿度、土壤PH值等关键要素。

七麟三七获得了国家商务部实施的文山三七溯源体系


我给三七配了“保镖”,在三七地里布满高清摄像头,严格监控三七长势,细微到每一株是否遭受病虫害都看得清楚,并将这一切上传到云数据库。


我还给每一株三七安了个“身份证”,我希望未来任何人在吃到七麟三七的同时,都能获知这株三七来自哪里,哪年栽种,是如何生长的。




未来,“七麟三七”计划投资8000万元,建立2000亩的大规模示范田,预计可年产二十多万公斤优质的文山三七。


我还计划在国家4A级风景区普者黑建立一个集休闲、旅游、展览、住宿、生产于一体的大型三七产业文旅基地。


我想让文山的孩子回家,想让离开文山的人们回家

三七有着近千亿的产值规模,且前景巨大,我想做生产规模最大、生产基础最牢,生产技术最先进,生产三七最优质的七农。


直到今天,我还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七农,一个不安分的七农。


我仍然睡在三七棚里,仍然会凌晨三点爬起来查看三七地,也仍然亲手栽种一株株三七。


三七产业局的前同事们经常来到我的基地,他们常说,当初你把铁饭碗丢了跑来搞技术,没有人相信你能成功,现在却不得不佩服你了。


我也挺佩服我自己的。


这些年守着三七,

我一直忘不了几十年前,

父亲在三七棚里,和我说起的那一句:

“你是我的孩子,三七是文山的孩子。”

不用担心太多,

父亲的孩子,会在老去前,

照顾好文山的孩子。

50年两代人的执念,破解中药之王的千古难题

王 麟 猛




我们已于9月30号国内最好的生活方式类众筹平台

开 始 吧

上线众筹项目

更多详情,欢迎扫码添加小开了解

入群暗号:三七

免责声明:由于网络信息更新速度快、来源较多,当您在查看好东西(www.haodonxi.cn)所整理的信息时,企业的信息可能已经发生变更,请慎重核实,"好东西"不做任何形式的保证和担保。"好东西"信息来源于网络"好东西"不对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负责,请用户慎重选择使用该信息。"好东西"业作为信息获取平台不参与用户间因交易而产生的法律纠纷,纠纷由您自行协商解决。

投诉方式:511543066@qq.com,是处理侵权投诉的专用邮箱,在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请您尽快联系悉"好东西"工作人员处理,我们会在7个工作日内给您答复,感谢您对"好东西平台"的关注与支持!

您可能也感兴趣:

日最新精选